习惯也好,毛病也好。从大三开始,每年经管学院的新生赛,我都要去看一场两场,找个机会提两个问题欺负一下正反双方的小朋友。
今天又去了。
今天的辩题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哪个更重要”。双方的立论没有可圈点的,只是普通的常规思考。
我给双方都准备了一个问题。先分析正方的问题。
首先我跟正方辩手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今天这个辩题是不能进行缺失比较的。比如说“如果没有某某将怎样怎样”都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可以肯定的就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判定谁更重要呢。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知识积累就像是一柄刀厚重的刀背,知识创新就是锋锐的刀刃。两者共同组成了这把刀,人类拿在手上披荆斩棘开创未来。而我们又知道,好钢是要用在刀刃上的,既然我们把最精锐的力量投入到知识创新上,还不够说明知识创新更重要么?
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把路都堵死,而是留下了一个提示。我特意强调了“知识积累是厚重的刀背”。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办法的钥匙。
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办法。
直接指出问题中所提出了类比关系并不能代表知识积累的知识创新的关系。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刀刃和刀背两个部分,而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不能单纯地用刀刃和刀背着个比喻代表这两者。因此,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不适用了。
这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基础的办法。看到类比,首先质疑类比是否合适。今天正方的小朋友解决得很好。他们直接指出了我的类比并不合适。
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把路堵得更死一些。如果我完全不提“知识积累是厚重的刀背”,而只是单独强调“知识创新是锋锐的刀刃”,类比不合适的这个弱点就被很好地隐藏起来了。
这样提问,就使第一种解决办法实施起来变得困难。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解决方法。
比较性辩题必然有标准。而在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中,标准藏在哪?最后一句话“最精锐的力量投入到知识创新上”。作为对方,就可以将我的标准归纳为“为谁投入的精力多力量大,谁就更重要”。
提炼了对方标准之后,当然就要打击这个标准。阐述这个标准的错误性,又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直接点明对方标准是不正确的。用对方标准引出一个错误结论。例如:“我一顿饭吃四两米,我妹妹一顿饭吃二两米,父母把我们俩养到18岁,显然在我身上的投入更大一些,难道我比我妹妹更重要么?”使用对方标准引出错误结论,对方标准不攻自破,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二种选择更加厉害了。需要多年的锻炼才能够有此境界。那就是用对方标准引出我方观点。如果论证逻辑严密合情合理的话,整个局势立刻就会倾向我方。
回答如下:“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为谁投入的精力多力量大,谁就更重要。不错,我们确实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也确实要投入巨大精力财力物力来支持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我们从牙牙学语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今天来到大学,哪一天不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让我们进行知识积累。而这许多年来,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这些人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两者中,哪一边投入的精力更多?显然是知识积累。”
这样就用对方标准引出了我方观点。
而这个问题,也远远不止这两种解决办法。技巧、理论,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都有许多方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难以一一赘述了。
对正方所提出的问题,就分析这么多。辩论本身是一件没有定论的事情,我所进行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肯定会有许多不同意见出现,期待和大家探讨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留一个思考题。我给反方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
首先我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识创新是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知识创新的出现是必然的。
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我举了一个反方在场上提出的一个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历史,确实可以说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如果当时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就必然失败么。显然不是的,如果没有毛泽东,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也一样会出现位置相当于毛泽东的人,创新一套类似于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然后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就是说社会对知识的创新并不因为某个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而改变或停滞。因而,随着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的出现只是必然结果。
那么一个必然将要出现的事情,又如何比得上之前的积累更重要呢?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比给正方提出的问题稍难。但仍然有许多漏洞。解决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随意攻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