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B

新年之后刚回北京那一天,就想关于一点什么来着。不过那时稀里糊涂头脑发蒙,最终也没有关于出来。

今天的“关于”早已不是那时的“关于”了。无奈那时的“关于”无论如何是关于不出来了。就胡乱拿今天的“关于”关于了那天的“关于”吧。

 

装B的第一句话就是:做人莫装B,装B遭雷劈。

这句话的最初模样是“装B遭雷劈”,为了和后面的话形式上统一起来,就扩充了一下。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于是就有了牛B人和不牛B的人。大家都很诚实的时候,牛B的人是真的牛B,所以处处受人尊敬。但是人是会嫉妒的,看到别人很牛B,自己却不够牛B,怎么办呢?装牛B。也就是装B。装B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到多牛B的人都对其不屑一顾,目空一切。对所有牛B人都不屑的人当然是最牛B的人了。随着这一办法的普及推广,单一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装B需求,于是出现了专业的装B手册。可以去google(声明:我没有收google钱)搜索《2008不完全装B手册》。

随着装B专业技能的平民化,用一个流行词汇叫做“劣币驱逐良币”,装B的人比牛B的人更牛B。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牛B的人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声:“装B遭雷劈”。要把那些假牛B的装B者驱逐出牛B行列。

 

装B的第二句话就是:做人不装B,出门遭雷劈。

牛B的人为什么不想让装B的人存活?要用雷劈死他们?因为装B者侵犯了牛B者的利益。甚至随着大家对装B行为的认识,许多真牛B的人也无端被划为了装B行列。

那么反过来看也一样。随着牛B人士通过“装B遭雷劈”对装B人群进行大规模排挤,那些装B者在装B行动中获得的甜头就要被榨干,他们当然不肯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装B成果,于是奋起反抗,掀起了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装B行动。行动已经不仅限于“芙蓉姐姐”这样个人装B;而是扩展到利益集团集体装B,最典型的莫过于形形色色的“十教授”了。这一轮的反击对牛B人士的冲击是很大的。于是引发了牛B人士的反思。

反思的结果最早在广告圈里被叫响。如今的广告,尤其是地产和汽车广告,总要弄些让人看不懂的调调,才像是广告。代理商们其实也很无奈,但是客户们就喜欢那些装B的广告,有什么办法。于是,一声呐喊震天响,喊出了广告人的心声:广告不装B,出门遭雷劈。

移植到做人,就是:做人不装B,出门遭雷劈。

 

装B的第三句话就是:装B不装B,都得遭雷劈。

其实牛B的人和装B的人谁是真牛B,谁是假牛B,对老百姓而言,并不重要。黎民苍生要的无非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三个饱一个倒,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但是让牛B和装B一打仗,老百姓的生活就全乱了。做事说话难免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又装B了,又得想想自己是不是够牛B了。甚至更辩证一点:自己是不是已经牛B到可以装B了,自己是不是装B得已经很牛B了。莎士比亚也要问:装B?或不装?这是个问题。

牛B者的墓志铭上写着“做人莫装B,装B遭雷劈”。装B者的通行证上印着“做人不装B,出门遭雷劈”。两方如火如荼的战争让本就界限模糊的牛B和装B更加扑朔迷离了。

接下来就思索就有哲学意义了。充满智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被蒙蔽双眼,他们从两边的争斗中发现了真理。正如马克思融合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创造性地发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一般。真理就是:装B不装B,都得遭雷劈。装B,牛B的雷劈你;不装,装B的雷劈你。

 

装B的第四句话就是:反正遭雷劈,不如就装B。

发现了真理,就要用于指导实践。否则那就是一纸空文,卖废纸都没人要。

不论是牛B的雷,还是装B的雷,咱都惹不起。但是真理告诉我们:不论怎样都要被雷劈的,那么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如果你真的牛B呢,就不要装B了。牛B就已经要被装B的雷劈了,再装B岂不是要被牛B的雷再劈一次?何必呢?何苦呢?

如果你不够牛B,请抓紧时间装B。伸头缩头都是一刀,不如就牙一咬眼一闭脖子一横,痛痛快快把脑袋摆在砧板上,说不定自己装B的功夫还不错,一举就成了真牛B呢。

 

装B是装B者的通行证。牛B是牛B者的墓志铭。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