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小说史略》开始重新认识鲁迅

小说这类事物,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正派地讲是都奔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的,不正派一点讲都是奔着书中车马多簇簇去的,主业都是谈经论策,小说这种娱乐底层人民的通俗文学,基本上都是无暇顾及的。

因此当我们今天追溯小说起源时,几乎无法在历史上找到有关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的学术性著作,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我这样的理科生来理解,或许可以说《史略》之于中国小说,相当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物种起源》之于自然科学吧。

欣赏作品,任何人都行,上至庙堂下至贩夫,都可以对一件作品有自己的感受;而创作作品,就需要一点素养了,或是专业的技法,或是敏锐的体察,或是旺盛的热情,但只要愿意一试,还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一下的;若说评论作品,就得在有相当多的欣赏经历之后,有了足够的沉淀,才能纵向横向地对比,给出精当的评价;而要为一类作品撰写其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就非得有深厚的底蕴才行,否则就无法从繁冗庞杂的纸堆里拎出一条线来,把上千年的往事一线穿了,再旁征博引地捎上其中的旁枝末节。

就如鲁迅若要写《中国小说史略》,那得把史略中提及、援引的小说、典籍都至少浏览一遍才行,再打破时间的屏障,在众多书目之上牵扯出彼此的联系,加以论证评述,需要展开的工作更是数倍之巨。在那个没有网络和计算终端帮助检索和记忆的时代,光是找到并看完那些书,就是一项无比浩瀚的工程了。

所以从《中国小说史略》开始,我重新认识了一个鲁迅。不只是那个整天吹胡子瞪眼怼完这个怼那个的斗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治学之士。

上学的时候不喜欢鲁迅,被语文课毁的。

一来鲁迅的白话文放在今天,本来就十分晦涩难懂;二来鲁迅的文章一出现就肯定是重点考点,又是全文背诵又是一字一句地分析,一下子就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剩繁重,三来当时都是未经世事的少年,对生活毫无体察,想要理解几十年前横眉冷对的愤怒,更是难上加难。

长大以后,才慢慢开始懂了。只是懂了背后,却又有许多不寒而栗的现实。所以就蒙起头来不看,可是只要活着,就躲不开现实,讯息传递又这么便利,一件件地都涌到眼前,即使闭了眼,也是许多人影穿透眼皮在眸子里晃。

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把《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加到A List中的,反正某一天开始它就在里面了,然后又某一天开始就在Kindle里了,再某一天就开始看了。看之前已经知道这是由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时的讲义修订增补而成,但没想到最终的成书竟然全部改用文言文了。迅哥儿搞了一辈子新文学,推广白话文,自己这唯一一部学术著作竟然是文言文的,只是为了回击复古派文人对新学派文人写不了古文的嘲讽,也是任性得可以。

紧接着我又开始后悔,把以前学过的一点古文知识全都忘了,又没有合适的工具书来辅助,整本书读起来都是连猜带蒙,常常不明所以。但总算是磕磕绊绊地看完了。然而在书末尾的后记里,却又看到了白话文写的六讲讲义的原文,就像辛辛苦苦顺着石阶爬上山顶,却发现后山有一部缆车。如果只是想随便看看了解个框架,那这六讲讲义也足够了。

总而言之呢,我还是重新认识了一个鲁迅。也终于明白,鲁迅之所以能以笔为剑四处怼人,斗士之所以为斗士,并不在于一腔激愤。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