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博说咱们上午10点上班,于是我就信了。
第一天到广告门上班的时候,我还住在交大东路。早晨步行10分钟到交大东路北口坐651或601到西直门,再转地铁到东四十条,爬上来步行10分钟到座位。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分钟。后来似乎是651不在北口停了,但是两路车都在交大东门停,我就把早晨坐车的地方换到了交大东门。这样走路的时间又多了大约5分钟。
第一天到广告门上班的时候,我9点40就到办公室了。办公室只有任老师,其他人都不见踪影。任老师说咦你怎么来这么早啊,我有点懵,说不是10点就上班了么。任老师后来又说了啥想不起来了,大概就是他们都10点以后才会来呢。然后给了我一大叠报纸倒了一大杯热水,我就像国企干部一样坐在那里喝茶看报。看了多久不记得了,反正是厚厚一摞报纸看完了,双双、Paolo、简一才出现。
那会儿我才明白福气说的“劳博一般要11点以后才来”的含义。
很快我就适应了早晨10点下午6点的轻松节奏。早晨8点起床还可以不慌不忙地洗个澡再出门,即便是下午6点时逆时针的2号线也偶尔会找到座位。
再后来,简一小焜丹妮徐璟蔡磊文静编辑部里来来走走,大家上班的时间也越来越晚。从10点拖到10点半再到11点再到11点半。于是就有了零食基金政策。晚于11点出现在办公室的最后一个人上交20元到零食基金,督促大家早点上班。劳博也常常掏个三百五百补充到其中,大家就用这钱买点吃的喝的水果饮料冰淇淋什么的。
各种零食里,我最垂涎的,就是可乐。不爱喝酒,不爱喝茶,也不爱喝咖啡,也不爱果汁。就是喜欢碳酸水兑蔗糖。
有一次在祖母家的厨房,我捧着饮料的单子翻了半天,最后还是点了一杯可乐。于淼说好没追求啊,难得在外面腐败一回你就喝可乐。我想了想说因为可乐最保险,不管在哪都是一个味儿,万一搞个不认识的饮料结果不好喝可多惨啊。蔡磊曾经率先尝试的绿茶味儿雪碧就是历史教训。
事实上,零食基金政策并未显著改善晚到的现状。我们常常开玩笑说100块办个包月吧,先买5次再说。当然说一点没有影响也是不客观的,每到月末需要掂量最后口粮的时候,20块钱就变得尤其重要起来了。
再后来苗浩来,零食基金政策的具体条款有变动,每天在苗浩出现的时间和10点半两者中取较晚者作为最后时限,迟于时限者算迟到。但最终还是随着心慈手软的领导监管不力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不过可乐还是一直要喝的。
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叫的那家外卖可以送饮料,但是只送可乐。有时候兴致好,就3块钱让送一罐。但显然不是什么大牌的外卖店,也不是正规的外送员,常常搞错了可乐的数量。3罐送来2罐,或是送到最后多出1罐带回去嫌沉就送给我们。多送的时候我们都欣然接受,若是少送了1罐,那是一定要打过电话去让他们再补送的,也从来不核实我们是不是占了两罐可乐的便宜。有一次店里没有可乐,送饭的哥们就在楼下的超市买了然后带上来,搞得我们挺不好意思。
而且我对可乐的牌子有偏好。因为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早,渠道也早,所以大多数饭店都只有可口可乐和旗下的品牌,而没有百事可乐。每当需要喝可乐的时候,我都会先问有百事可乐么,服务员多半会回来没有,然后补充有健怡可乐什么什么的,然后我就说那来雪碧吧,也有时候会说那来可口可乐吧。
我甚至可以分辨出两种可乐味道的不同。不过据一项测试表明,当人们不知道可乐品牌时,有超过60%的人都选择百事可乐的味道更好。至于我应该不是什么品牌忠诚,只是一种奇怪的矫情。就像有的时上楼梯时第一个台阶要调整到左脚一样。
朋友们往往以为我是故意给服务员捣乱,尤其是对女服务员,多半有些调戏的意味。
上周六跑到五棵松去看电影。之前团购的电影票已经在手机里存了好几个月,眼看着就要过期了所以赶快跑去看了。两着看了两场,《里约大冒险》和《第九鹰团》。从地铁出来我就买了一瓶可乐带进去,看完电影也喝了一大瓶。中场休息去吃KFC,又喝了一大杯可乐。回到电影院继续看第二场,买了爆米花加两杯可乐的双人套餐,又是超大一杯。
我说,我把一星期的可乐都给喝了。